
模压硅胶产品在成型后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后加工工艺,以提升产品性能、改善外观或满足特定功能需求。以下是常见的成型后加工工艺及详细说明:
1. 毛边处理(去毛边/修边)
- 
原因:模压过程中溢胶或分型线处会产生飞边或毛刺。
 - 
方法:
- 
手工修剪:用剪刀、刀片或专用工具手动去除毛边,适合小批量或精密产品。
 - 
冷冻去毛边:将产品冷冻(如-30℃以下)使硅胶变脆,通过振动或喷砂去除毛边,适合复杂形状或批量生产。
 - 
机械冲切:使用冲压模具或自动化设备批量去除毛边,效率高但需定制模具。
 
 - 
 - 
注意事项:避免过度修剪导致产品破损或尺寸偏差。
 
2. 二次硫化(后固化)
- 
目的:去除残留挥发物,提高硅胶交联密度,增强机械性能和耐温性。
 - 
工艺参数:
- 
温度:180-200℃(根据硅胶类型调整)。
 - 
时间:2-4小时。
 - 
设备:烘箱或硫化罐,需均匀控温。
 
 - 
 - 
效果:减少异味,提升拉伸强度、回弹性和化学稳定性。
 
3. 表面处理
- 
喷涂/涂层:
- 
功能性涂层:喷涂抗静电、疏水或阻燃涂层。
 - 
装饰性涂层:添加颜色或哑光/亮光效果,需使用硅胶专用油墨。
 
 - 
 - 
丝网印刷:印制Logo、文字或图案,需通过附着力测试。
 - 
激光雕刻:精密雕刻标识或纹理,无接触加工,适合高精度需求。
 - 
等离子处理:提高表面能,增强粘接或印刷附着力。
 
4. 清洗与检验
- 
清洗:
- 
超声波清洗:去除表面粉尘或脱模剂残留。
 - 
溶剂擦拭:使用异丙醇等溶剂清洁。
 
 - 
 - 
检验:
- 
外观检查:无气泡、缺胶、污渍或毛刺。
 - 
尺寸检测:卡尺、投影仪或三坐标测量。
 - 
性能测试:硬度(邵氏A)、拉伸强度、撕裂强度、耐老化性等。
 
 - 
 
5. 特殊后处理
- 
粘接与组装:
- 
硅胶与金属/塑料粘接:使用底涂剂(Primer)增强结合力,配合硅胶胶水(如RTV胶)。
 - 
机械固定:嵌入金属件或螺丝。
 
 - 
 - 
功能改性:
- 
导电处理:添加导电填料或镀层。
 - 
抗菌处理:添加抗菌剂或表面涂层。
 
 - 
 
6. 包装与储存
- 
防尘包装:避免硅胶吸附灰尘。
 - 
防粘处理:片材类产品需隔层放置,防止粘连。
 - 
环境要求:避光、避湿,储存温度建议10-25℃。
 
关键注意事项
- 
工艺顺序:通常为去毛边→清洗→二次硫化→表面处理→检验。
 - 
温度控制:二次硫化需缓慢升温/降温,避免热应力导致变形。
 - 
环保要求:部分工艺(如溶剂清洗)需符合VOCs排放标准。
 
通过合理选择后加工工艺,可显著提升模压硅胶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,满足医疗、电子、汽车等领域的严苛要求。实际应用中需根据产品用途和成本综合优化流程。



